红色文化融入信息类高校育人工作的路径研究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历经时代更迭凝练出了不朽的红色基因和代代相传的红色精神。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高校是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前沿阵地,要合理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文化启智润心、培根铸魂。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信息类高校立足于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求实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高度重视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理想信仰力量,引导学生成为“靠得住、用得上、有情怀、敢担当”的信息类技术人才,同时信息类高校紧跟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具备学科专业优势,能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转化提供专业平台和技术支持,有效地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数字转化。
突出“技术+地域”优势,推动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入融合。一是发挥高校信息技术优势,有效盘活红色文化资源。要将红色文化利用好,发挥其赓续红色血脉的价值,就必须打破时空的限制,有效开发整合红色资源。信息类高校在促进红色文化与育人工作融合过程中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及时性与交互性的优势,让信息技术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赋能。高校通过搭建信息融合平台,如采用人工智能、3D影像和VR等技术形式,对线下的革命文物、文献和场馆等资源进行虚拟化改造,将分散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创建红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红色资源的供给质量。二是依托地方红色资源优势,协同开发红色文化“磁场”。高校可以充分挖掘所在地域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从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解读红色文化,生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红色元素;联合建立红色主题实践教学基地,开办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打造“实境课堂”和“红色熔炉”的主题场馆。比如湖南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伟人故里韶山、红二方面军出发地桑植、汝城沙洲“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怀化通道转兵、湘西十八洞村等,每一处都承载着革命精神、红色基因,是湖南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湖南信息类高校可以依托当地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革命场馆建设,加大对湖南革命史料、红色文物和文化遗产、革命遗址、遗迹遗存、纪念馆、博物馆等调查的力度,进行深度研究、高度提炼、挖掘内涵价值和时代价值。
创新“理论+实践”模式,推动红色文化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一是以项目式教学为主体,加强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围绕红色文化资源,开设系统红色文化理论教学,如红色潇湘实践导引、红色救亡诗词赏析、红色湖湘人物评传、红色经典作家传略、红色精神谱系述要、红色征程战例摭谈、红色英雄故事选讲、红色文献名篇导读、红色歌曲生发年谱、红色基因传承坐标等课程模块,讲好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二要以主题化活动为辅助,拓宽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场域。例如,以重大纪念日、重大活动等为契机,以理论学习和志愿服务为出发点,开设专家讲座、场馆参观、红色故事汇演、红色歌曲演出等文化活动,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感染性;邀请当地革命红军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分享,以亲历者的视角简述自身的革命斗争故事,为红色文化营造思想教育的软环境;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将教师宣讲与学生宣讲、线上宣讲和线下宣讲结合,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在校园内举行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如开设“青马学会”,对红色校园文化展开调研,并积极组织线下红色文化主题沙龙。
健全“师资+平台”机制,推动红色文化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一是健全激励机制,构建一支高素质、多学科的红色文化师资队伍。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优势,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围绕红色文化开展理论研究,做好红色文化的理论阐释,探索利用红色文化开展思政课教学以及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方式,打造一批红色大课堂,实现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互相渗透、同向同行;另一方面,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不断丰富和完善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比如引入智慧课堂、建立网上虚拟教室、开发虚拟实践室、链接专业实训室与周边红色革命场馆线上资源等方式,搭建智联化教育场景,使学生在沉浸体验式教学提升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二是健全协同机制,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学校、社区、红色场馆等多元主体,协同整合各类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文化在线学习平台,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将革命文物、科学家事迹、革命先烈等以情景导入的方式融入课堂,强化红色文化叙事,营造浓厚的红色课堂氛围,形成以价值塑造为主的榜样育人模式、以理论宣讲为主的时代精神育人模式和以沉浸体验为主的情景育人模式;采用VR、AR等技术重温红色经典故事,让学生在虚拟体验中,提升参与感、获得感,激发责任感、使命感。
以红色精神铸魂,红色文化育人,帮助当代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独立的精神追求,勇担时代的重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赓续红色血脉。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时代国家育人工程的重要举措。在推进其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加强多学科元素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以提高教学育人质量。注重创新教学方式,根据大学生的认知习惯,以丰富精彩的内容,生动灵活的阐释,趣味交互的实践,推动红色文化推动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实现红色文化与信息类高校育人工作的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罗斯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历史自信培育路径研究”(编号:22A0698);2023年度湖南信息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研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